2021年8月17日,北京科技大学华夏拾遗秦风实践团对秦腔名家齐爱云老师进行了线上采访,齐老师作为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秦腔“四大名旦”之一,从一名秦腔艺术家的成长之路透视行业现状,也对秦腔艺术未来何去何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齐老师亲切的语言、真诚的态度、细致的分析和毫无保留的分享,让我们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齐爱云老师和她的恩师马蓝鱼老师)
采访一开始,实践团希望齐老师对自己从事秦腔演艺行业的动机和从业经历做些介绍,老师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己童年时期戏曲氛围的浓厚对自己的最初启蒙以及最终因“学艺,学习两不耽误”的原因进入艺校的过程。
齐老师坚持在几十年演艺过程中不断进取,屡创辉煌,并且时至今日依然为秦腔艺术事业发光发热,“把戏讲清楚”,不仅指明动作要领,更讲明白动作背后的感情,表达的意义,这是使齐老师受益匪浅之处。学戏而不止学戏,从唱念做打,到乐理知识,再到文学,历史,戏曲的发展历程,“把这些都放进仓库里,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几十年来,马蓝鱼老师用“艺无止境”教诲学生,也言传身教,时至今日仍然以85岁高龄为秦腔教育事业而奋斗,正是这种精神鼓舞了齐老师在低谷期依然不懈学习,从初入剧团只得跑龙套的迷茫,到折子戏初露锋芒,再到2003年获得梅花奖,而后辗转各地演出,弘扬秦腔艺术,应当说,齐老师也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最后,齐老师用戏曲从业者的角度,抒发了对于秦腔今后发展的看法。关于戏曲团队的“推销”意识、“走出去”的意识,新一代观众的“尝新”意识等观点令我们感同身受。齐老师用恳切的语言,充满信心的话语,以及最主要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社会共同为之努力时,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精彩片段节选:
Q:您对秦腔今后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吗?
对于秦腔的发展,我是觉得现在是应该需要有多方面的力量来完成这件事情。不光是秦腔,整个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状态。其实秦腔相对于所有地方剧种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虽然她在城市舞台上越来越少,但是在甘肃等地的乡村里,广场上的秦腔演出,观众会有上万人呢。浓烈的草根性是秦腔的特色,我们秦腔在西北五省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
提到秦腔发展,这么多年我个人的感受是,我们本身从前辈老师那里学到的,就是要学戏、要把这个戏演好。但是我们缺少一种推销意识。从我们老师那一辈,到我们这一辈刚接手的时代,哪个地方需要来邀请、来找到我们剧团,我们就去签合同、去演出。但是现在市场模式改变了,我们戏曲团队包装和销售的方式还很原始,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这种大的,多元化的竞争机制下,我们应该有一部分人来做戏曲的推广和宣传,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我当年做戏曲进校园的这个工作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你们不走近我,我要走近你们。”戏曲过去一直等着别人来欣赏,没有把好东西分享出去的意识。那么现在我们需要有一个这个过程。比如大学生们或者是中小学生们,他们没看过戏,只是听别人说,他们觉得戏曲不好听、戏曲不美。但其实他们没有看过一场真正的剧场的演出。另一方面,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所有的年轻人都应该有一种“小马过河”的精神,抛开别人强加于你的观念,亲身去体验一下。我的观念是,我不要求年轻人都来喜欢戏曲,但是至少要了解戏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现在“进校园”,首先要让年轻人知道戏曲为什么美,给他讲这个美,然后让他们感受一下,其实认真的去分享她还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就需要我们的专业人士去详尽的把戏曲的艺术,掰开了,揉碎了,通俗化的去宣传,让大家一听就懂,而不是把这个艺术说的高深莫测的,他们觉得越说越糊涂了,就更加拒绝了,对吧?我觉得传统艺术应该跟年轻人的生活密切相连,或者是跟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相关的内容。
再有一个就是我们要勇于把一些不失我们传统的表演形式的剧目再做的精美一些。我觉得这个是最直观的,对于美是没有人会拒绝的。那么就作为我们来说,如何把这个剧目能够呈现的那么唯美、灵动。让它既有传统的因素在里面,又有很时尚的,能够相联系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后我觉得,戏曲也要跟小孩子们进行一个互动,能让他们了解一些。因为对小孩子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他一生的一种记忆。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受影响,就是因为小时候他经常会去看戏,可能不经意的一个人物、造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就不会拒绝去看类似的演出。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一个方向。所以未来的发展,既要有我们专业人士的努力,更要有社会人士、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戏曲这个传统的文化才能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