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800里连绵太行山,悠悠千年食文化。来到这风景秀美、历史悠久的太行山最北白石山,在赏美景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品尝美食。正值白石山举办的8月17日至8月26日为期9天的白石山美食节,体会了一把,美食背后的文化。
涞源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域广袤,而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蕴丰厚。从古至今的千年来,勤劳智慧的冀中人民对食物都进行了不断的发明以及创新,同时兼收国内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南北东西迥异,千姿百态纷呈”的独具特色的饮食风格。
【溯源:冀中美食文化】
河北餐饮文化源远流长,从两百万年前的阳原县泥河湾古人类开始,见证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和变迁。冀菜经过了孕育、萌芽、发展,逐渐独具风格,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兴盛。
河北饮食文化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要算是陶瓷酒器的发现了。据考古证明,早在7800多年以前的河北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酿酒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冀中的农业和游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众多的物产资源,多样的炊具器皿丰富了河北饮食文化的内容。兴隆的红果,在当时的《礼记》中就有记载,古书上曾称“燕蓟千里粟,胜似万户侯”。司马迁在《史记·苏秦传》中也记载到:苏秦亲自赴燕国时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粟矣。
【寻根:涞源美食文化】
涞源文化底蕴丰厚,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涞源地处广阔富饶的冀中平原, 西有太行山脉, 东有白洋淀水乡, 既有平原品种繁多的农牧等土特产, 又有山珍, 也有水产; 加上一亩泉的甘甜清水,都为涞源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涞源也是燕文化发祥地, 尚义任侠, 民风淳朴, 热情好客。涞源所在地保定所辖的易县是燕下都、定州曾为中山国、保定又是宋辽时的交界处等,可谓名人辈出都为保定的饮食文化发展推波助澜。
另外, 清代和民国时保定的外地同乡会馆颇多, 如湖广(湖南、湖北) 、两江( 安徽、江苏、江西) 、浙绍( 浙江) 、三晋( 山西) 、四川、云贵、山东、河南等同乡会馆经常举办各种大型活动聚餐宴请, 他们各自家乡的饮食文化自然融入涞源的饮食文化。
【融合:白石山美食文化】
白石山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南,深受冀中饮食文化浸染的同时,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又荟萃中华美味,不管是对于游客或者是当地人都值得一品。很多地方特色美食都拥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在白石山双雄石餐厅有售的美食都各有文化故事。待我介绍几个带你了解。
民族文化:肉丸胡辣汤
肉丸糊辣汤是清真小吃,是牛肉丸烩菜再加汤勾芡而成。说起来十分容易,但是要做到菜不煮烂,适合可口那可都是几百年的手艺传下来的。这要追溯到元朝的回民迁入,带来了本民族特色的美食,与涞源地方特色融合才形成的美味。这小小一碗肉丸胡辣汤背后可是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喜事文化:涞源炸糕
涞源人们管办喜事叫“吃糕”,涞源人在办喜事的时候可少不了这涞源炸糕。由于办喜事是大事,所以,炸糕制作起来很讲究。而且涞源人不用问,凭着形状便知里面包的是什么馅。这涞源炸糕在本地的历史已经十分长久,几百甚至上千年来的本地喜事的风俗习惯让这种美食极富生命力地发展着,这涞源炸糕的背后正是本地特色民俗文化的支撑。
地域文化:油泼面
油泼面是陕西传统的特色面食之一,起源于周代,并以咸阳油泼面最为著名,有鲜香味、酸辣味、香辣味。 明清时期油泼面就随移民来到涞源,慢慢地经过文化碰撞,涞源当地的油泼面既有了陕西风味,也有了地方特色。涞源的油泼面制作需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将配料和厚厚一层的本地特色红辣椒制作的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用烧的滚烫的菜油浇在调料上,顿时热油沸腾,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随后调入适量酱油、香醋即可。是饮食文化碰撞融合的成果。
山野文化:涞源菜饼子
野菜,是非人工种植的可以食用的植物,是大自然的美妙馈赠,也是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见证。白石山上有许多野菜每年根据不同季节采摘做成菜饼子,不仅营养高还有医药价值。比如用蕨菜制成的蕨菜饼、用蒲公英制作的蒲公英饼等。这野菜饼子的历史是没办法去追溯的,它是原汁原味的白石山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本地山野文化的真实体现。
每一种美食都有着不同的美食文化故事,来到白石山,走进双雄石餐厅,感受这千年的白石山美食文化岂不美哉。
双雄石餐厅位于白石山1900米旅游路线的双雄石与情人台景点之间,是中国北方海拔最高的餐厅,进来品尝特色美食、观看秀美山景,是白石山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