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指出,2018 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每5个人就有1个人不缴费,而到2022 年则几乎变成每4个人就有1个人不缴费;2018年全国将由超过2个缴费者来赡养1个退休者,而到2022年则需要不到2个缴费者赡养1个退休者。

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经济新常态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降成本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增速加快、部分地区基金面临耗尽风险等问题叠现,社会各界对养老金这一“养命钱”的收支状况和未来形势越来越关注。

从这份报告看,2018—2022年各省制度运行情况差异较大,而且还有进一步分化的趋势。2018-2022年“收不抵支”省份的个数约为13-14个。另外,基金累计结余在各省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广东、北京等东部高积累省份基金规模继续升高,东北、西北部分省份结余耗尽风险加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管局副局长汤晓莉在会上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增速加快,收支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靠“开源、节流”来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在开源方面,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把已经归集上来的养老保险基金搞投资运营。

汤晓莉表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九个省跟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了委托投资合同,委托投资的金额是4300亿元,除了九个省签订合同以外,目前西藏、甘肃、浙江、江苏也打算委托投资运营,可以增加投资金额大概是1500亿元。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钟蓉萨认为,通过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让养老金投资更安全。养老金投资目标是保值增值,是为了保证退休生活质量不下降。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本金亏损风险,二是投资收益不足的风险。所以如何平衡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关系,是未来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安排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报告建议,要规范提前退休现象,并进一步探讨适度提升最低缴费年限,以完善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资格条件,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政策要求,从而提升制度的公平性和财务可持续性;建立中央调剂基金,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度调剂,以均衡地区间基金负担,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一种过渡政策,建议适时向全国统筹转变;将参保者的缴费水平、缴费年限以及整个职业生涯期间的工资收入等因素更多地联系在一起,建立并明确退休后养老金待遇的指数化调整机制,使参保者能够一目了然其中的精算关联,既有利于明确对未来待遇水平的预期,也有利于增强对制度的信心。

作为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介绍,精算在制度选择、人口老龄化、制度可持续性、降费、社会稳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第一,精算对于制度筛选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保制度需要与国情相适应,就需要预测,而没有精算,制度难以模拟,模型也难以建造。第二,国家人口的生命周期需要精算“社保制度保的是人,没有精算,就没有基础数据。”第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有赖于精算工作大量介入。第四,降费有赖于精算工作的引入,“社会保险大多采取DB型现收现付制,离开精算这个制度就成为不可知的制度了。”第五,精算的目的就是给出预期,对于政府来讲可以及时调整参数,也可以给公众一个稳定的预期。

“建议探索政府社保精算制度的可行性,开展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精算,建立国家社会保险精算中心,推动更多专业机构开展社会保险精算,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综合多家精算的成果作出研判和决策。”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