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公示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其中山东的张裕酿酒公司上榜,列榜单首位,这也是山东省唯一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的企业。工业遗产的概念,对于不少人来说相当陌生,毕竟人们脑海中,文化遗产印象比较深刻。我们换句话来解释这个概念,可能许多朋友会有所共鸣――是否还记得家旁边父母上班成天轰隆隆的工厂?是否还能回忆起曾经在厂房大门外等着父母下班的无聊时光?

追忆光辉历史

工业遗产具有情感价值

有人会问,工业遗产有什么可保护的?不就是破旧的厂区,废弃的机器吗?

由于我国长久处在农业社会,社会传统观念是把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文化遗存保护起来,比如说皇宫、墓葬、寺庙等,但是对工业遗产的认识还停留在工业废弃地上,认为他们既丑陋又没用,是阻碍城市前进的绊脚石,只要有新的开发项目,就会马上除之而后快。

事实上,工业遗产不是工业废弃地,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个时代的符号。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枪炮声,我们脚下的齐鲁大地,第一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声。山东是清末洋务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又是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集中地。各种官办、民营、外资和民族产业在这片土地上交替出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近代工业建筑文化遗产。

以省会济南为例,自洋务运动以来,这片土地上相继建立起山东机器局、济南电灯公司、泺源造纸厂、金启泰铁工厂、宏济阿胶厂、火柴厂、成丰面粉厂等一大批新式企业。依靠这些企业,济南渐渐脱离了单纯的商业、手工业的竞技模式,成为了华北地区的工业重镇。新中国成立之后,济南又出现了济南机床一厂、济南机床二厂、济南汽车总厂、济南铅笔厂、济南钢铁总厂、济南重型机械厂等知名工业企业,济南工业城市的地位愈发巩固。

有研究表明,工业发达的城市,都会有一种工业情结,而这种情结就会形成一种文化。标志性的工业企业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一个城市的代表,是当地人的骄傲。这些企业见证了工业发展时期城市的繁荣,记录了大多数工人一辈子的心酸记忆。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工业遗产对于长期工作于此的众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及其家庭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

因而,保护工业遗产,并不是保护这些破旧的厂区、废弃的机器,而是在保护那段光辉历史。

可惜的是,经过几轮的城市改造之后,济南的工业遗产所剩无几,目前只有济南津浦铁路工厂(济南机车工厂)、成丰面粉厂、仁丰纺织厂、裕兴化工厂还有不少厂房、办公楼等工业建筑遗产得以保留,山东机器局保留至今的老厂房和水塔也完整无损,它们成为了仅有的济南工业发展的见证。

前不久,位于济南东部的济南钢铁总厂传出搬迁消息,关于厂区的处理问题成了焦点,“保留工业遗产”的声音在社会上占据主流,在商讨如何保护开发这批工业遗产之前,我们先说一个发生在淄博的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成功的案例。

 

活用老旧厂区

淄博瓷厂上演“变形记”

淄博,号称中国的瓷都。其陶瓷产业,从产能、规模而言,曾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淄博瓷厂,自然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据记载,淄博瓷厂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经山东省工业厅批准,淄博市投资建立的山东第一个日用细瓷专厂。1954年8月开工建设。始称淄博瓷窑厂。1957年2月更名为山东淄博瓷厂。建厂以来,吸引了许多身怀绝技的陶瓷工艺高手,孕育出多项陶瓷工业传奇:1982年,该厂生产的鲁青瓷刻瓷文具荣获德国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博览会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陶瓷艺术品在世界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然而上世纪90年代,由于全国陶瓷业不景气,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和风雨征程后,淄博瓷厂于1999年7月宣布破产。厂子破产之后,工人都被遣散了,只剩下一批破旧的老厂房,不知道何去何从。

这时,一个名叫任峰的人站了出来。曾在瓷厂工作八年,后来出来创业的任峰说,他对老瓷厂是有感情的,于是他接手瓷厂,并改制成立淄博昆仑瓷器股份有限公司,几年后公司扭亏为盈,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市区领导到瓷厂视察,在任峰表示想用5万平方米的商业房建陶瓷市场时,有领导说:“为什么不搞个陶瓷文化创意园呢?”

一句话启发了任峰。随后,他花大价钱请德国公司做了修建性详规,在250亩老厂区里建起“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创意园既保留了有60年历史的老厂房、老设备,又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设计元素。包括大师工作室、陶瓷学院、陶瓷孵化器、工业旅游、陶瓷体验、历史博物馆等。这个陶瓷文化创意园利用淄博瓷厂的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激发了人们创造的灵感、学习的动力,使淄博的陶瓷文化得到良好传承。

效法成功典型

保留济南的钢铁记忆

总结淄博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的成功,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变“卖资源”为“卖文化”,让陶瓷的附加值大大提升,一个签约大师刻瓷瓶的价值相当于过去一车货的钱。废旧的工业厂房因此也焕发了生机,这一点对于济钢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亦有所启发。

前不久济南市规划局发布《济钢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文件》,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济钢拟保留工业建筑,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建筑提出改造利用意向方案。

这时,不得不提到北京首钢。济钢与首钢有许多共同点,比如都身处北方,都是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都因为产能问题而搬迁,都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厂区。

北京奥运会之后,首钢开始把钢铁产能外迁河北曹妃甸,2010年石景山厂全面停产。为了保留这一承载着首钢人共同记忆与情感的珍贵遗产,首钢利用生产时期留下的厂房、高炉、铁路等设施,在这里建起了“首钢工业文化体验园”,成为我国首家钢铁文化主题公园,向世人讲述首钢的历史故事。

在首钢园区,参观者可以走进高炉,看到钢铁是如何炼成的;可以听工人诉说炼钢故事,领略钢铁科学知识;可以乘坐首钢小火车,沿着从前的铁路线感受厂区风貌;还可以到首钢厂史馆“陶楼”了解首钢历史。

可以说,首钢完整保留了工业建筑,注重钢铁文化传承延续,组织出了富有特色和宜人的开放空间系统和人文景观。

对于济南人来说,钢铁文化也是这个城市的记忆。在济钢搬迁消息传出后,网上有许多老济南发文讲述自己的“济钢情怀”。有网友写道:“曾经小半个济南城,基本上都能跟济钢沾上边。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家庭,保不齐谁的父母或是三姑、二大爷就是济钢的职工。载满钢材的火车,笔直林立的烟囱,济钢里的一切对于外边的人而言都神秘、气派得不要不要的。”

可以说,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济钢职工是让人羡慕的,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像现在的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一样。济钢对于济南人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厂,而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别样的文化。

济钢从历史中走来,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济钢的转型,也折射出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新态势。那些钢水飞溅的车间里的故事,希望不要因厂房的搬迁而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