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发布公告,承认其子公司三菱电线工业和三菱伸铜存在篡改产品数据的造假行为,受影响企业达到258家。在此之前,日产汽车、神户制钢、三菱汽车、铃木汽车等日本著名制造业企业接连曝出造假事件。分析认为这一系列制假事件的背后,是日本企业家精神日渐消沉。这也使得日本制造的信誉受到质疑。

日企花样造假事件遭曝光

三菱材料是日本有色金属巨头,1990年由三菱金属和三菱矿业重组而成。2016财年营业收入达1.3040万亿日元,纯利润283亿日元,员工人数达2.5万人。

23日发布的公告指出,三菱电线箕岛制作所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间生产的橡胶密封圈被发现篡改数据,数量达到约2.7亿个,涉及229家客户。其中,航空航天类客户为70家。该产品广泛用于汽车、舰船、飞机引擎等设备。不合格产品涉及日本自卫队的舰船和飞机引擎。

三菱伸铜若松制作所2016年10月18日至2017年10月17日间生产的铜制品存在数据篡改,问题铜制品达到879吨,涉及29家客户。该材料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三菱伸铜对最重要的强度数据进行了篡改。

三菱电线和三菱伸铜早在今年10月就发现了问题,却迟迟没有对外公布,这遭到外界强烈批评。

此外,三菱综合材料旗下子公司三菱铝材也被曝出数据造假。但该公司表示,已经向所有客户确认过产品质量安全,并未透露更多信息。

在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曝出造假丑闻之前,神户制钢的造假丑闻也是风波未平。10月8日,神户制钢所发表声明称,旗下3家工厂和1家子公司长期篡改部分铝、铜制品出厂数据,冒充达标产品出售。过去一年中,涉嫌造假的产品包括铝制品约1.93万吨、铜制品约2200吨、铜铸件约1.94万件。

神户制钢为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主要生产汽车材料、电子材料、焊接材料、压缩机、工程机械等,使用其产品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丰田汽车、东海旅客铁道公司等。受到牵连的企业有200多家。

9月,日本汽车三巨头之一的日产汽车公司承认,其在成车出厂检验环节中,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

10月27日,斯巴鲁承认,公司下属两家工厂使用无资质检验员“糊弄”新车出厂前的整车检查,此行为已成“常态化”,持续约30年。

高田公司则被曝隐瞒安全气囊质量缺陷,被美国媒体称为“有史以来最恶劣汽车安全丑闻”,于6月申请破产。

盲目追求利润质管体系受质疑

在这些案例中不难看出,造假企业多是在质量管控方面出现了问题。有分析人士指出,数据造假在日本有色金属行业内部有扩大化风险。

“提到日本的制造业,以前大家会认为其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负责认真等特点,这也成就了日本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南方日报记者说。

他认为,也正是这种固有的印象,让日本制造获得了消费者信任,让日本制造业获取了信任产生的红利,也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但是却可能让企业滋生出一种“敷衍”的造假行为,“这种行为日积月累将会对日本的制造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分析认为,近年来大量日本企业纷纷转向突出强调股东利益的欧美经营模式。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各种短期财务报表,千方百计地追求利润上升。

其次,日本企业用工体制转型瓦解了企业质量推进的基础动力。

对于劳动力缺乏对日本制造业带来的影响,白明表示,影响确实是有,但对于企业造假行为频发来说,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诱因,“劳动力的素质确实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在质量管控方面的实际效果,但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制度以及责任的约束还是最有用的,劳动力的短缺问题不是借口。”

此外,相关丑闻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成因,即过去支撑日本制造业不断改善、走向强盛的社会根基已基本瓦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日本蓬勃兴起的企业家精神已日渐消沉,曾经领先世界的日本制造业生产方式也早已落伍于时代,日本整体基础研究水平不断下降,各种人才转向短缺。

《日本经济新闻》也在题为《“日本制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评论中,反思走向世界的日本生产经验和模式存在极限。该报的另一篇文章则表示,社会对企业丑闻的态度越来越严苛,一个丑闻不但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存亡,还会让不知道产品有问题而采用的客户企业失去信誉。日本制造业一向引以为豪的企业自律、自净、自我纠偏能力正在受到严峻考验。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腾腾